Quantcast
Channel: 尔东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

灯光

$
0
0

书店,是一座城市的灯光。

昨晚,百草园书店刘老师的微信,发了一张灯火通明的书店外景。如果从三楼的窗口望进去,灯光下,是专注的面孔,发亮的双眼。

我把昨晚照片过了一遍,这些面孔和表情,打动了我,有所思。

文化、思想,甚至信仰,这些都闪烁在一盏灯火下。三楼的窗口,黑暗时,是沉寂的,让顶上的一片夜空也黯淡,然而,如若有人点灯,所照亮的是一间屋子里的人,是从这座城市四面而来的读书人。他们,在一天的工作忙完后、匆匆吃了几口晚饭,带了家人、带了学生,还不忘携一本好书。

话筒在传递,每人简短而流畅的介绍自己所带之书,听得出他们对书的喜爱,说完,主动把书交出去,让书去遇见有缘的读者。

我留心听着,有的书也读过自然会点头,有的没读过而产生了好奇。初看是阅读的信息,其实是一种连接。第一次真正的书友会,一开始,就用书来串连人,以书会友的效果,出人意料的好:有的书名一说出,就有人会心一笑,心有戚戚焉,瞬间就产生了认同――素不相识的个体,被什么给迅速通了电。

因为三楼灯亮了,在这里的人们,眼睛发出一道内心的光亮――精神需求,大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份特征吧。

十点多散场,二十多位书友下到二楼,他们以往匆匆的脚步停在这里:灯光下,长条木桌上摆满各自的书,逗留的人们,围着挑选,翻看、议论着,三三两两,竟不知深夜已至。

有人因这晚、因书而相识,成了朋友。

高晓松说过:“人活着,不光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”

 

我被什么打动了呢?

一天工作的疲惫,一晚静坐三小时(空调不给力,人多,室内闷热),很多离开的人,是因为赶最后一班地铁(不少人回家路途很远),或者是因为明天要上班。原本他们可以在家舒服的吹着空调看着电视玩着手机的……

身在尘世,谁不是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?上班族,谁没有职业倦怠?

二楼的人们,带着换回的书,心满意足,笑着与我挥手道别――好些我不并认识,相逢便是朋友。出门,走在寂静的南长街,归家的夜路,比来时,多了一点滋味吧。

这便是庸常日子里的一点点异彩。

见到朋友微信里的南长街夜景。可惜,我没在这条诗意的路上漫步。在三楼帮着收拾完桌椅后,还要送天翼母子回家――他们打车从挺远的住处过来。天翼居然也带了一本书来交换,是《瓦尔登湖》。他坐在我预留的第一排,一晚都非常专注。这孩子让我心疼(半年不见,他妈妈的白发似乎又多了),我想努力让他开心。

其实,现场年轻的面孔真不少,孩子,总是父母的希望。我自信,每次活动,对年轻心灵是润物细无声。

现场还有一对对夫妻,男人上去发言,会提及下面的妻子,女人会感谢自己的先生。真好,喜欢这样的温情脉脉。任何的成功,都离不开自己身后默默支持的另一半。

整理照片的过程,是一种享受。我在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。二十多本交换之书,就是对我每次赠书的回报吧。

近十一点,陪儿子去粤仔湾吃饭(他没吃晚饭,争分夺秒在准备发言),我掏出手机,看到书院群里七嘴八舌的在感谢我,在表达收获多多……哦,大家喜欢就好。

大脑处在兴奋中。不知怎么,回想起活动结束时,发生的感人一幕:殷达明老师分享完,一个小姑娘捧着一束花上前。父亲感谢女儿教会自己做ppt,“台上十分钟,台下八小时”,女儿则夸父亲“老爸,尽管你的普通话不标准,但不影响你的精彩”……

全场响起了长久的响亮掌声。这个收尾,是我怎么也没意料到的高潮,竟是平时看上去有点木讷的殷老师带来的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





Latest Images